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,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。雖然疫情早期,我國很多企業的經營甚為慘淡,但也有部分企業在艱難中持續精進,更新與迭代,與之前的積累迭加后,正在發展成為其他企業難以望其項背的“龍頭”。
比如,疫情期間,很多快遞公司業務嚴重下降,而順豐不降反升。究其原因,是在陸運受到嚴格管控的情況下,順豐使用空運代替陸運,使其貨物仍能按時送達。對比而言,其它競爭對手,大多遭到了嚴格管控措施的拖延或是阻斷。因此,順豐的優勢進一步凸顯,更容易獲取客戶訂單。
進一步分析,有兩點值得我們關注:
一是現金流。疫情期間,為了激活市場,有些企業采用低價甚至免費的競爭策略,但其本身也面臨成本增加、可利用資源有限的現實。在這種格局下,一些企業過往累積的人力、物力及財力優勢得到彰顯,擁有穩健現金流的龍頭們,自然擁有與其他中小企業迥然不同的命運。
二是產品線。相比而言,龍頭企業的業態布局更加豐富,產品線更加完整,可以快速實現產品及功能的整合,形成一體化服務。疫情因素的催化,也將加速行業的并購整合,使得龍頭企業的體系進一步健全,產品組合更加多樣化,規模效應凸顯,產業生態成型。
面對日益不確定的環境,企業必須持續提高戰略自由度。所謂戰略自由度,就是無論遇到什么情況,企業擁有更多更好自由選擇的程度。
現金流和產品線是企業戰略自由度的體現。現金流是企業經營的保障,一定要穩健,尤其是大企業;產品線是企業發展的基礎,需要持續優化,且不能過于單一,避免滿盤皆輸。
小企業可以靠老板的膽略和眼光,眼明手快地抓機會而活下去。而大企業不行,它必須有理念、做格局和整合資源,必須靠“本事”活下去。通過現金流的保障和產品線的布局,不讓自己陷入危險之地,甚至化危險為機遇,就是大企業的本事之一。
后疫情時代,我們會看到,一些行業的龍頭,始終保持持續穩健的增長,最終“剩者為王”,這或許就是眾多產業發展的必然結果。它們之所以能夠跨越周期或者危機,在于它們守得住現金流、產品線等生命線,歸根到底,還是守得住自己的理念。